最近在咨询中碰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,7岁的男孩小w在做沙盘的时候总是时不时的问我:“冯老师,几点了?”,前几次,我耐心、平常地回答了他的问题。但是,最近这几次,他问我时间的次数越来越频繁,我开始感到慌张,开始怀疑自己的注意力,难道是因为我溜号了,他在提醒我关注他吗?我一直在全神贯注啊! 怎么回事?他感觉不到我的关心吗?出了什么问题……???慌乱、焦虑来袭。当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慌乱,焦虑可能会传递给儿童,就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,让一切显得正常…… 做为一个新手,已经不能用新手一词再为自己开脱什么,怎么说在这行也快一年了,但依然觉得自己很可怜,碰到点问题就会焦虑,虽然掩饰的功夫可以好到让来访者察觉不到,但这种焦虑煎熬的是自己…… 但我是幸运的,在最近一次督导的时候,有很多老师都提到了这个问题。看来是带有普遍性的。黄老师的几句话为我找到了答案,黄老师说,用心去感受儿童的行为方式、表达方式就会理解儿童的语言。其实儿童很好懂,只要你留心去观察……“他在和你交流,在向你表达他喜欢你”,黄老师的话使我恍然大悟,原来这样……,这么简单又这样难以理解…… 我很喜欢孩子,也很用心地理解他们,但还是做不好……为什么! 最近看了一本克里希那穆提的《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》(一生的学习),他认为是恐惧降低了我们的感受力。也许是因为我太急于了解小W,太想走入他的内心世界,害怕我自己不能了解他,害怕不能帮他,这种急迫和恐惧降低我的感受力…… 顿悟之后我不禁回想了一下成人的交往方式。想来成人要比儿童还要“含蓄”很多,至少儿童敢于抓住一种表达方式不放,而从没见过哪个成年人可以在50分钟之内问二十余次“现在几点了”。直接的情感表达对于中国人一直是个难题,直接的“我喜欢你”或“我爱你”对于表达者来说是更是难上加难,而对于接受者想毕也有些许的生猛。看来通过行为表现去推测心理还真算得上是一条捷径。 如果我想你了或者你也想我了就请直接的告诉我。简单的真情流露不仅会让对方感动,更是舒缓自己、放松自己、倒空自己的方式,不要再背负、隐忍那沉重的情感,释放出来舒己、利他……
(小毅)
|